工業遺址博物館與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文化塑造
01,問題的提出
2021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簡稱“方案”),指出要“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發揮工業博物館展示歷史、展現當下、展望未來的作用……支持各地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工業博物館,鼓勵企業建設博物館或工業展館、紀念館。”新方案將包含工業遺址博物館、工業企業博物館在內的多類工業博物館置于未來發展藍圖中,肯定了它們在推進工業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博物館為載體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思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過,不同類型的工業博物館由于在外在特征、內在屬性和發展定位上存在根本性差異,應遵循不同的發展路徑。若對不同類型的工業博物館遵循一樣的發展路徑,套用相同的策展理念,勢必造成博物館文化特質模糊、文化形象同質化,從而影響對工業文化價值內涵的彰顯。文章試圖以工業遺址博物館和工業企業博物館兩類博物館為例,探討不同類型工業博物館的建設路徑的異同。
工業革命促使人類文明發生深刻變革,形成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第一次現代化。隨后,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轉型,人類社會步入第二次現代化階段。在時代更替的洪流中,第一次現代化以工業社會為脈絡所形成的遺存在第二次現代化社會中不斷面臨挑戰。從工業生產的角度看,古舊的工業建筑、過時的生產線已經失去了生產工業產品的價值,但它們卻是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變革的見證。它們所具備的塑造文化和傳遞精神的價值無可替代。2003年10月17日,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指出“工業革命是一個歷史現象的開端,它影響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人口,以及地球上所有其他的生命形式,……(工業遺產)是全人類的財富,研究和保護它們的重要性必須得到認識?!痹谶@一背景下,2008年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指出工業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對于繼承人類先進文化,維護和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特色,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年4月18 日,中國首屆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無錫召開,會議通過的《無錫建議》明確了我國工業遺產的價值與歷史地位。隨著一系列工業遺存保護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歷史學、社會學、生態環境倫理等角度剖析工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我國仍有一些工業遺存被廢棄,一些關于“文化”與“工業遺存”的錯位嫁接使工業遺產的精神文化價值不僅沒有得到保護,反而遭到了破壞。
世界范圍內,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創建要略早于工業遺址博物館。工業企業博物館成型于19世紀末的工業旅游,以展示企業歷史、創始人生平、企業發展偉績為主題。在經歷了市場的洗禮之后,一些工業企業博物館放棄了傳統的“自說自話”“自我標榜”的豐碑式展覽模式,轉而以觀眾需求為導向,以與社會建立聯系為目標,積極塑造工業文化形象。
從時間尺度上看,工業遺址博物館和工業企業博物館仿佛是工業文明發展鏈條上的昨天和今天。當我們迫切關注昨天的工業遺存之時,又應該以何種方式培育當下正在生根的新的工業文明?工業遺址博物館與工業企業博物館在屬性、價值、文化闡釋方式、未來發展定位等諸多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異。若要在此兩類博物館的建設中做到精準挖掘工業文化價值內涵,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就必須對二者進行可比性區分,明確它們在文化塑造方面的同與不同,方能對未來的建設方案做出適用性判斷。
02,工業遺址博物館與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概念界定
工業遺址博物館與工業遺產密不可分。最初,工業遺產的概念僅局限于有形的工業生產場所、設備、遺址?!断滤獱枒椪隆分卸x工業遺產由工業文化的遺存所組成,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社會的、建筑的或科學的價值。單霽翔認為,生產技術、工藝流程及其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也都應該納入廣義的工業遺產范疇。目前,國內外學者能夠達成共識的工業遺產范疇是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的物質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存的總和。在這一話語體系下,工業文化被定義為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工業遺址博物館是將有形的工業遺存與工業遺址進行整體場景規劃構思,以工業考古學為指導,展示地方工業資源特色,塑造區域工業文化,弘揚工業精神,以達成教育、展示、收藏、研究目的的工業類博物館。
工業企業博物館則是在工廠觀光活動熱潮中應運而生的事物。19世紀末,美國的一些工業企業為宣傳企業文化,塑造社會形象,組織公眾參觀廠房和加工工藝流程,深受歡迎。于是,一些企業于20世紀初建設了專門的工業企業博物館。20世紀50年代,工業旅游在歐美國家發展迅速。為配合游客參觀需求,各類工業企業,從能源產業、汽車制造業,到日用消費品制造業、傳統手工業等,紛紛建起了企業博物館。這類博物館在當時深受民眾喜愛,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各地政府將工業旅游作為重要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并鼓勵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建設。我國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建設起步較晚,但數量增長迅速。2018 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工業博物館摸底調查顯示,以云南白藥博物館、青島啤酒博物館、張裕酒文化博物館為代表的工業企業博物館多達342家,數量占工業博物館總數的70%。一些學者將工業企業博物館定義為具有有形物品和/或展品的企業設施,在博物館環境中展示,向員工、客人、客戶、公眾傳達關于公司歷史、企業運營信息、工業案例、科學知識的機構。
03,工業遺址博物館與工業企業博物館的特征比較
工業遺址博物館的發展以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研究成果為指導,經歷了以理論指導實踐的發展過程。而工業企業博物館則是市場需求和公眾選擇下“自我進化”的結果。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工業考古學理論從萌芽走向成熟,引發了人們對于工業遺產價值的思考和再認識,促進了工業遺址博物館的建設發展。以德國魯爾區工業文化之路博物館群、英國鐵橋峽谷博物館群為代表的工業遺址博物館,以工業遺產保護理論為指導,在當地政府自上而下的規劃管理下,形成了以工業遺產保護為核心的價值詮釋,產生了經濟、文化、社會的綜合效益。
相較工業遺址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工業企業博物館的發展則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的自我進化過程。丹尼洛夫在《企業博物館、展廳和游客中心規劃指南》(《Planning Guide for Corporate Museums, Galleries, and Visitor Centers》)一書中曾用“常常被忽視和低估”來描繪工業企業博物館的發展初期。那時候工業企業文化的載體形式混雜,既有博物館,也有游客中心、信息中心、展室等。這些工業企業文化組織松散,并未形成同時期工業遺址博物館所具有的整體環境規劃。正是由于這種自發性、松散性,最初的工業企業博物館的生命線十分短暫。根據美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的報告,20世紀初,英國韋奇伍德陶瓷博物館、德國戴姆勒汽車博物館、美國聯合太平洋火車博物館等工業企業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當時的美國有83家工業企業博物館“爭奇斗艷”。但到了1943年,僅剩17家工業企業博物館仍在運營。經歷市場洗牌之后的美國工業企業博物館反思自身定位,突破以往僅以企業文化為展覽核心的思路,改為更多地關注公眾反饋、科學教育的展陳表達。美國工業企業博物館在20世紀70~80年代再一次迎來了建設熱潮,打造了可口可樂博物館、荷美爾罐頭博物館、好時巧克力小鎮等一系列工業企業博物館成功案例。
兩類博物館不同的建設目標和發展脈絡決定了二者的特征差異。
(一)區別一:驅力
“驅力”原本用于解釋機械學中的機體行為動力。1910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伍德沃思將“驅力”概念引入心理學,用于表示由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需要引起并推動機體從事滿足這些需要的行動的內部喚醒狀態。產業發展的驅力既可能來自于環境的影響,也可能來自于以“生命驅力”為前提的自我發展需求。
工業遺址博物館發展的“驅力”更多地來源于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是社會對于記錄變革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博物館功能變遷賦予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新的文化價值。國際博協給出的博物館定義中博物館收藏和展示的對象是“人類和人類環境的物證”。與此同時,科學教育界、科學傳播界的共識是,在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程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的世界觀的傳播關乎公民品格塑造,關乎科學倫理、科技向善的選擇,是培塑高尚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內容。而工業化、工業文明及其與科技、經濟、社會、生活的關系,本質上就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既保藏“人類和人類環境的物證”,又可傳播工業文化和精神的場所,工業遺址博物館今天的建設和發展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由于工業遺址博物館是受外部環境驅使的產物,其建設定位必然需要響應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
工業企業博物館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但是,因為工業企業博物館存在私有屬性,其創建和發展更多受“內驅力”的驅使。瑞士著名哲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將內驅力與集體無意識聯系起來,認為內驅力是個體在環境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驅動效應的,給個體以積極暗示的生物信號。簡言之,工業企業的發展是出于宣傳企業文化,培養職工身份認同感的目的,將企業在技術、文化方面的積累展示在工業企業博物館中的行為結果。
從驅力視角看,工業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與社會環境需求、博物館理念的進步密切相關,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和社會風格。工業企業博物館則更多受內驅力驅使。它在建設形式上受限較少,所傳達的展覽信息也受工業企業展示定位的影響,具有極寬泛的靈活性,既可止步于展示企業文化,也可擴展至探討行業前沿。決定工業企業博物館文化展示層次的是由企業內驅力所產生的發展愿景。
(二)區別二:載體
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概念明確了其展陳載體是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遺留的器物和場所,既包括生產場所和工具,也包含生活場所和工具,例如工地景觀、廠房、工人宿舍、生活用具等。工業遺址博物館載體的特殊之處在于載體的相互關聯性和整體性。它需要借助于對舊的生產生活場所的整體性復原來表達原工業產業與區域的復雜歷史、社會、人文精神,從而使其文化特質可識別,其所承載的歷史可追憶。誠如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中所述“今天不應當把城市當作一系列孤立的組成部分拼在一起來考慮,而是努力提供一個綜合的、多元化的環境?!惫I遺址博物館的載體也應如此,它不是簡單的物件拼湊,而是強調遺址認同感與可識別性的遺存物的整合。
與工業遺址博物館不同,工業企業博物館并不僅僅是存放歷史物件的空間,它通過展示企業產品、生產線來反映企業歷史,以及展望未來的方向。從這點上來說,工業企業博物館展陳載體更追求特色與創新。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展陳空間往往極具識別度。例如美國紐約州的康寧玻璃博物館采用連片的銀色玻璃外墻來凸顯公司玻璃產品的特色;荷美爾公司斯帕姆博物館(SPAM Museum)展廳內由3500個午餐肉罐頭搭成的斯帕姆(SPAM)墻,使觀眾在步入博物館之時就能迅速領會到品牌形象。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展品的可拓展性也較強。工業企業博物館不僅可以展示企業產品和生產機械設備,還可以展示與該行業有關的文物藏品。例如,康寧玻璃博物館就藏有距今3500年的玻璃文物。
(三)區別三:文化特質
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梳理了社會變遷中的文明進程。在托夫勒看來,博物館是制度化的人類記憶的保存機構。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看,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第一條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由此看來,工業遺址博物館的博物館屬性和文化遺產屬性,使其成為人工產物,社會產物,精神產物的綜合體,它以博物館空間聯結實體(包含展品、建筑、景觀)與集體記憶,形塑出一個具有共有屬性和區域特色的文化系統。顯而易見,工業遺址博物館中的實物所蘊含的隱性信息的分量遠超顯性信息的分量。在一座工業遺址博物館中,陳列品的區域歷史再現價值遠大于其文物價值;陳列品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整體性也遠大于其個體價值。英國布萊納文大礦井遺址博物館(Big Pit-National Coal Museum)復原了上個世紀當地礦工的生活場所,如儲物間、浴室等。這些陳列品是當時的礦工留下的生活、工作的痕跡,它們中的任何一件都不具備高昂的文物價值、審美價值。但當這些普通的陳列品被放在特定空間中,形成整體,它們就超越了實物展品的藏品價值,升華成了群體現象、集體回憶的載體。觀眾從這種氛圍中看見實物,回憶歷史,產生共鳴,從而形成多層次的文化印象。
工業遺址博物館所形塑的文化其實是對集體記憶的建構和重組,它的本源是切實存在的過往歷史、經驗和回憶,所以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文化具有歷史性、真實性和客觀性,它反映的是中立的工業文明進程,帶給觀眾的既有對工業文明豐碑的頌揚也有對工業文明發展代價的反思。
反觀工業企業博物館,其展示載體所攜帶的信息主題明確且張揚。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展覽構型、配色風格特色鮮明,觀眾通過感官可以輕松獲取這些符號化的信息。與工業遺址博物館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真實的“修舊如舊”相比,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文化用“打造”一詞來描述更為貼切。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好時巧克力小鎮是創始人夫婦依照現代社區理念打造的巧克力主題烏托邦。小鎮展示的既有真實的產品和生產線,還有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巧克力大道和可可街。同時,工業企業博物館并不是被動的企業文物收藏,而是選擇性的企業記憶。它被企業戰略性地運用于企業身份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推廣。也因此,工業企業博物館在集體記憶的守護者之外還有一重身份——集體記憶的制造者。這也決定了工業企業博物館在打造其文化形象的過程中對素材的取舍的主觀性。大多數工業企業博物館在展覽中回避不利于營造正面形象的記憶,或者用工業企業的負面案例來表達企業勇于檢視自身的正向態度。康寧玻璃博物館的一個陳列柜中存放著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為帕洛瑪山天文臺制作的重20噸的鏡片毛坯。該鏡片毛坯有嚴重的瑕疵,康寧公司將其作為永久展出的展品,意在表達公司勇于嘗試的精神和不斷革新的態度。由此可見,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文化展示比工業企業博物館更為真實、客觀。
(四)區別四:功能定位
受收藏目的與動機的影響,本文所討論的兩類博物館的收藏策略不盡相同。工業遺址博物館的使命是保存和喚醒社會記憶,而非展示其稀有性或是文物價值。因而,判斷物品是否能夠成為工業遺址博物館收藏品的條件是該物品能否喚醒觀眾記憶。這項收藏策略極大地擴張了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收藏范圍——任何與工業活動有關或見證工人生存狀態的物品,都可能成為其藏品庫中的一員。同時,這些具有見證效果的物品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性也尤為重要,它們將共同作用于觀眾的感官,反映出特色鮮明并且原汁原味的區域特征和時代變遷。工業遺址博物館的展示功能同樣是圍繞喚醒集體記憶這個主題而開展的,需要本著“還原”的目的,讓展品、展項各司其職、各就各位。而無論是收藏、展示或是研究功能都服務于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通過回顧工業文明,引發觀眾的反思,從而反哺值得現代人關注的生態文明教育。
工業企業博物館是用于塑造企業身份和形象的戰略資產。它們不強調再現某個時代的整體印象,而是更著力于突顯時代片段或是某個與企業有關的事件。在斯帕姆罐頭博物館中就有一個關于斯帕姆與二戰的專題展區,該展區回顧了二戰期間斯帕姆午餐肉作為軍人食物這個歷史片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展品不強求相互關聯性和體系性,它們對于展覽主題的聚焦是立足于產品或企業形象的,由點發散形成豐滿的品牌形象。工業企業博物館允許,甚至是鼓勵展示內容和技術手段的大膽創新。
2015年,聯合國實施《世界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的價值解構為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和精神價值。依照該價值分類體系,工業遺址博物館和工業企業博物館都屬于工業類博物館;均具備記錄特定歷史活動信息的功能;工業遺址博物館和工業企業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均包含科技發明與創造;體現了建筑之美和機械之美;既可以產生經濟效益,也具備教育意義;同時,無論是工業遺址博物館還是工業企業博物館,都蘊含著獨特的產業文化,是城市與公眾、企業與公眾的深層次精神紐帶。二者在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之處體現在收藏動機、展示策略和教育目標。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教育是多層次、深層次的,工業遺址博物館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弘揚工業文化價值內涵。工業企業博物館則更多地是在普及工業知識、弘揚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等的同時寓教于樂。
04,工業遺址博物館與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文化塑造
由工業社會到信息化社會,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博物館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成為社會記憶的存儲器,期待以物為載體的社會記憶在與現實的碰撞中發酵出公眾對未來的思考。在對博物館進行文化塑造時,受眾需求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如前文所述,工業遺址博物館通過再現特定時空的工業文明歷史喚醒觀眾的集體記憶。設想工業遺址博物館的觀眾中有這段經歷的“親歷者”,也有并未親身體驗,但對歷史有所耳聞的“聽說者”,還有對歷史毫無認識的“陌生者”,博物館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來向不同的觀眾闡釋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
1972年圖爾文首次提出了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的劃分,指出情景記憶是個體直接記錄自己經歷的事件,而語義記憶則存儲關于世界的一般知識,而情景記憶的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從情景記憶中提取信息時伴隨著情感。當人們回顧過去經歷過的事件時,這種主觀情感也會如影隨形。與情景記憶不同,從語義記憶中提取信息時并不伴隨情感的覺知。
對于“親歷者”而言,他們就是博物館所要再現的歷史的一部分,要喚醒他們的共情,需要真實還原歷史場景,以喚醒“親歷者”對于過去的回憶,即情景記憶,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回歸?!奥犝f者”通過多種渠道積累了一些關于工業遺址的信息,卻由于是語義記憶,而無法在情感上產生與歷史還原場景之間的聯系。這時候,如果以歷史還原場景為線索,在展陳內容上串聯一系列同類事件或相關事件,則有可能幫助“聽說者”在展覽的衍生信息中尋找到與自身經歷重合的情景記憶,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對于“陌生者”而言,親身體驗無疑是幫助他們建立自身與工業遺產聯系的最佳方案。英國布萊納文大礦井遺址博物館中設計的“下礦”體驗活動需要觀眾穿著礦工服,佩戴礦帽和礦燈,綁好安全繩,下降到礦道中,一邊聽工作人員講解一邊親身體驗19世紀英國礦工工作時的昏暗的光線、逼仄的空間、凸凹不平的路面以及馬蹄聲、機械聲。對于“陌生者”,工業遺址博物館的體驗活動相當于一次記憶植入。他們將在現場的體驗中,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領略工業文化。
當然,無論面對哪一類觀眾,工業遺址博物館都應該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真實的場景復原。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文化塑造是刻板、靜止的。塑造工業遺址博物館文化的第一步應為對當地文化DNA的分析和解構,剝離出工業文化的表層信息和深層信息,結合現代社會價值觀的特質,加以選擇和重組,形成符合時代背景的工業歷史回顧和工業文化基因刻畫,從而形成現代社會與舊時工業文明跨時空對話的目的。
如果說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文化塑造在于“真”,那么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文化塑造就在于“幻”上。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文化是對當下企業文化和工業文化的形象塑造,其塑造的目的在于引領企業或品牌未來的方向。在工業企業博物館中,“親歷者”只是觀眾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觀眾是“聽說者”,最多的觀眾是“陌生者”。博物館需要幫助觀眾組織故事邏輯,激發參觀興趣,提升娛樂體驗。所以,發展體驗活動是工業企業博物館策展的重要方向。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好時巧克力小鎮是工業企業博物館建設可以參考的案例,它仿佛是現實版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廠”。小鎮展示區里展示了巧克力制作的全過程,所有設施都張貼著好時巧克力產品形象,小鎮的街道也以可可豆產地的名稱命名。小鎮還打造了一個巧克力主題樂園,提供觀影、參觀巧克力工廠、制作巧克力等體驗服務。企業文化、品牌形象、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等,被“潤物細無聲”地植入了小鎮的陳列展覽中。觀眾在參觀工業企業博物館時所留下的印象和對企業的期待也將成為激勵企業發展的動力,最終形成工業企業博物館文化特質的一部分。
此外,無論是工業遺址博物館還是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展覽定位都存在不同的層次。例如,工業企業博物館的展覽定位由低到高存在:(1)初級層次——企業宣傳;(2)中級層次——行業宣傳與定位;(3)高級層次——社會責任與影響。工業企業博物館的主辦者一般為企業自身。企業以贏利為第一目的,宣傳自己的業績和能力、推廣自己的產品,擴大企業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動機。當企業及其博物館發展到較為高級的階段,他們的眼光將瞄準行業,展現行業的興衰和未來。文中所提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好時巧克力小鎮則是工業博物館展覽定位中級層次的一個典型案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好時巧克力小鎮,策展人摒棄了“露骨”的宣傳方式,而是用動漫故事包裝了巧克力行業的有趣故事,將企業實力、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置于行業背景之中,以軟性的方式輸出。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最高層次則是放眼社會,從社會責任、社會影響力的角度去策劃展覽。2009年恰逢歐萊雅集團百歲誕辰,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歐萊雅集團在中國連續第八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為此,歐萊雅集團策劃了“破解頭發的奧秘”科普展覽以示慶賀和紀念。“破解頭發的奧秘”展覽由“從生命到物質”“產品背后的科學”“模擬發廊”“世界之發”四部分組成。展覽放眼全球,融入了文化、教育、環保、藝術、科研的概念。“破解頭發的奧秘”展覽雖由企業推出,卻跳出了企業宣傳的固有思維,以展現科技成果、社會發展為主題。這樣的展覽無疑屬于工業企業博物館展覽的高階層次——不著點墨的企業宣傳,更凸顯了企業的行業地位和社會責任心。
無獨有偶,工業遺址博物館的展覽定位也有層次之分,但工業遺址博物館的層次之分多取決于對展覽信息的選擇。工業的發展無疑伴隨著優勝劣汰,究竟是展示昔日輝煌,還是客觀地以時代的眼光審視興衰成敗,亦或是著眼未來回顧歷史、總結工業文明,展望發展趨勢,是工業遺址博物館在進行展覽文化塑造之前就應明確的定位。
05,結 語
無論是工業遺址博物館還是工業企業博物館都記錄著特定的歷史活動信息,這些信息對于人類了解工業文明的價值、工業技術、工業組織、工業文化等,都是無可替代的寶藏。
其中,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文化塑造應注意:
(1)工業遺址博物館可展示的文化包容度很高,它包含社會組織、經濟架構、文藝、環境甚至是與政治之間耦合關系:
(2)工業遺址博物館所展示的文化并非封閉的、靜止的文化系統,而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與行業、社區、社會形成多元互構的文化場域:
(3)工業遺址博物館的觀眾既有“親歷者”,也有“聽說者”和“陌生者”?;谝陨先c,對工業遺址博物館進行文化塑造時,首先應梳理工業遺址的文化子系統,分析各文化子系統之間的協作、博弈與更替,再將文化子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聯置于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背景中,形成工業遺址文化的隱形邏輯,最終,根據“親歷者”“聽說者”“陌生者”不同的觀眾角色的觀展需求,將其文化特質呈現出來。
如果說工業遺址博物館的文化塑造需要綜合考慮并把握社會文化向度、哲學文化向度、經濟文化向度、區域文化向度之間的平衡,那么,工業企業博物館所需要呈現的文化特質則要聚焦得多,它主要側重經濟文化向度和社會文化向度。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文化塑造是以企業的經濟文化與社會文化為核心點,以點帶面,構建工業生產線和產品的物理實體空間和作為企業與社會關系的虛擬空間的故事線,通過“重組”編制企業與行業、社會的發展關系網絡,通過“再造”模擬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環境,通過“賦值”塑造工業企業博物館的文化空間。
兩類博物館所要呈現的文化均具有物質、精神、制度、哲學內涵,需要從屬性、功能、建設目標出發,去分析各自的文化特質,依照“提取—篩選—再現或再造”的過程,將自身與經濟社會發展、產業更替結合起來,讓各自的文化形象易識別,耐回味,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