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星特刊 | “疫苗博物館”,透過歷史切片見證偉大事業(y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行業(yè)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與挑戰(zhàn)。后疫情時代的博物館如何尋找新使命,激發(fā)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
近日,大灣區(qū)國際疫苗中心這一“疫苗博物館”的落成開放,吸引了文博界的熱切關注。
大灣區(qū)國際疫苗創(chuàng)新中心,位于坪山區(qū),是中國首個國際化的疫苗創(chuàng)新中心,也是首個以疫苗生態(tài)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中心。展館由深圳市政府凝聚多方力量與賽諾菲巴斯德攜手,歷時兩年建成。展館占地3021余平方米(含辦公空間),設計了14個展示點位,以人文、科技、藝術結合的視角,演繹疫苗的前世今生和未來可能。
“疫苗博物館”,甫聞其名便覺恰逢其時,這是符合當代關注焦點的展示定位。巖星團隊借由此次參觀,對疫苗的研發(fā)及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得以有機會進行真正的了解。
一進入展館,空間開闊明亮,形象墻及服務臺區(qū)域大量地使用白色與生物基因化學分子等元素,營造出醫(yī)療事業(yè)的嚴謹與圣潔。
展館形象墻
正對入口的墻上出現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的名言——“讓人類不再因罹患疫苗可預防之疾病而遭受痛苦甚至死亡”,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展示的愿景。展館圍繞著“微小的偉大”的敘事主題展開,見微知著,透過歷史的切片見證偉大的事業(yè)。
掀開幕布進入“微小的偉大:偉大的英雄”展區(qū),幽閉空間里分別矗立著4面長方形屏幕,依次播放著來自陌生人的感謝。感謝在不同的疫情挑戰(zhàn)下,眾多公衛(wèi)人的付出,這是對公衛(wèi)人的崇高致敬。
“陌生的感謝”
事實上,在這場與病毒曠日持久的斗爭中,并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勝利,人們之所以能夠爭奪到生存的權利,離不開公衛(wèi)人的堅守與奉獻。在與講解員的交流中也印證了這一想法,策劃團隊有意在第一區(qū)域打造一個“小黑屋”式的沉浸空間,通過氛圍營造,影像輸出及科技震撼,幫助參觀者更好地理解項目的立意。這一想法貫穿了整個展館,不同展區(qū)的展示手段存在差別,但不論是常規(guī)的展墻,還是多樣的裝置,皆旨在調動參觀者的主動參與和感受。
“永遠的對手”
離開幽暗的空間,目之所及是由三棵高大喬木所打造的場景化空間——“被忽略的事實”,表面綠意蔥蘢,背后卻有枯萎腐蛀的傷口。戴上耳機,受百日咳折磨的孩童咳嗽聲傳來,病痛的磨難令人驚心。
“被忽略的事實”
“崩塌的多米諾”是團隊成員認為內容轉換最為深刻的展項之一。每一塊水泥板制成的多米諾象征著一次次全球重大公共衛(wèi)生危機,黑死病、天花、西班牙大流感、埃博拉疫情等。它們逐步遞增的重量,遍布的裂紋,隱喻著生命難以承受之重與文明進程的深刻劃痕。
“崩塌的多米諾”
崩塌止勢于最后一塊頂天立地的石碑,疫苗,這是力挽狂瀾,支撐人類走出危機的希望。
穿過“微小的改變:偉大的設想”展區(qū),沿著未來之光的指引,人們對于疫苗的未來發(fā)展設想沒有極限,正如時代進程永不止步。
隨著2022年國際博物館主題的公布,從“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再到“博物館的力量”,21世紀的博物館擁有巨大的潛力和影響力,就如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所給予的時代命題,我們當如何使用博物館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環(huán)形的動線,讓此次參觀回到路易斯·巴斯德的名言下結束,但感受和思考較于開始確有一定程度的升華。
團隊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