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數字博物館的應用趨勢
如果你想探索未來的博物館,你必須首先回顧一個歷史博物館。整個中國博物館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博物館。
信息化的第一階段。上海博物館于1984年首次建立了信息中心。當時,信息化是一個新生事物。從90年代到21世紀初,中國所有博物館都以產品數據庫、數字觸摸屏、網站為核心,全面啟動博物館信息化工程。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數據加采集加提成的階段。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啟動了以8個省為重點的信息化工程。
第二階段,從2010年開始,全國各大博物館從文物數據系列采集發展到數字管理和數字互動展示。進入博物館數字化階段,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比如故宮數字化整體工程,敦煌數字展示中心,首都博物館新博物館信息化,南京博物院全國第一個實體數字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啟動了文物收藏數據庫的標準化、相關普及、數字化培訓和國際論壇。
三是智慧博物館建設階段。近年來,中國博物館的數字化主要體現在智能化上,從信息化、數字化到智能化,這是現實中的必然,隨著中國的現代化和世界數字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那么人工智能在未來會起到什么作用呢?工業1.0版是機器革命,2.0版是電子技術革命,3.0版是數字互聯網技術革命。我們現在進入的是4.0版。4.0版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方面?我想有幾個方面。麻省理工學院(MIT)將四個學科列為21世紀未來發展的重要學科:第一個是生命基因科學,第二個是新能源新材料科學,第三個是大數據云平臺,最后一個叫認知科學或者人工智能。我們把它翻譯成人工智能,也就是AI。AI是一門以研究人的思維模式和大腦神經元意識為核心的全新學科。因此,麻省理工學院將其列為四大學科之一。
7月9日至11日,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云峰會在上海舉行,主題為智聯世界共同家園。人工智能會議分為9個部分,包括人工智能的領先區域。AI+醫療、AI+工業、AI+基礎技術、AI+交通、AI+教育、AI+金融管理、AI+市場等。AI已經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博物館不能束之高閣,也不能孤獨自賞,應該融入整個社會的發展。在與會專家學者中,有7名圖靈獎得主.1名諾貝爾獎得主.37名院士.800多家科技企業的CEO.551名演講者,規模巨大。三個人的演講很有啟發性。首先是馬云。他提到疫情加速,災難迫使創新,技術變革提前加速。人類必須做好準備。技術創新是必然趨勢,但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他說的技術革命特別強調人工智能。馬的講話指出,我們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未知仍然大于已知。騰訊應該把技術做好納入騰訊的使命和愿景,努力使人工智能可知、可控、可用、可靠。李彥宏說,人工智能將從經濟領域滲透到社會領域,人類將真正進入智能社會。
未來中國博物館大概有三個方向。
1.深度跨境發展趨勢,我們的博物館將納入深度跨境發展趨勢,人工智能將在未來中國博物館乃至世界博物館的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
2.深化體制,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的基本創造或簡單勞動的創造。因此,從這個角度和人才隊伍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博物館的管理將更加依賴人工智能。
3.文化內涵深厚的智能傳播發展趨勢。我們的互動和體驗無法實現智能,也沒有人工自動進化的過程。因此,人工智能將有助于博物館文化的傳播更具故事性和啟發性,讓觀眾記住。所以我覺得這是生活文化的內涵,是智能傳播發展的趨勢。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最終是實現現實虛擬無國界新文明的發展趨勢。未來,我們可能會發現現實和虛擬越來越難以區分。如今,無論是我們看的電影還是云平臺的直播,虛擬世界都會慢慢滲透到我們的現實社會中。
中國博物館應順應4.0版人類文明的革命化進程。此外,人工智能包括認知科學,也應該延伸到自然科學技術、考古、文化等博物館。一方面,我們應該主動接受、理解和使用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應該滲透到博物館的各個系統領域,從服務到應用,從管理到未來的發展。